走进武陵山 | 派驻联络员,让供与求精准对接

作者:蜗牛    时间:2017-05-02

来源: 中国民族报 张国欣/文 民族画报 滕俊/图
纷纷细雨轻抚着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的万亩油茶林,阮成江正和他团队的工作人员在查看油茶的长势,脚上的运动鞋已沾满了泥。对于阮成江这位老朋友,玉屏人有很多称呼:阮老师、阮教授、阮所长、阮县长…… 而在阮成江的心中,自己的第一身份,应是国家民委派驻武陵山片区的联络员。

身为大连民族大学资源植物研究所所长的阮成江,是国家民委向武陵山片区派驻的第六批77名联络员之一。而在此之前的5年,已经有来自国家民委机关和直属单位的385人次干部奔赴武陵山区,薪火相传,履行联络员的职能。30

▲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的万亩油茶林。

不是一般的挂职干部

武陵山片区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国土总面积为17.18万平方公里。如此大的地理范围,跨如此多的行政区划,该如何做好牵头和联络工作,才能保证扶贫工作取得实质进展、片区规划落地生效呢?

2012年初,国家民委党组召开会议,决定从国家民委机关、委属6所高等院校及文化事业单位,选拔选派司处级干部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前往武陵山片区担任“联络员”。派驻的联络员,根据行政级别在政府担任相应职务。不过,联络员并不是武陵山片区规划实施的指挥员,不是片区项目实施和资金分配的特派员,不是一般的挂职干部。根据国家民委规定,联络员承担着“三项职责”,即调查研究、沟通协调、反映情况。

曾任国家民委派驻恩施市联络员的国家民委舆情中心综合处处长陈峣如此表述他对联络员工作的认识:“我们联络员到地方后,不要急于突显个人的政绩,而是要服务于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规划的大局。我们的工作不要看短期效果,而是要看是否对片区发展有长期的促进作用。比起找资金、拉项目,我们更应该进行调查研究、沟通协调和督促检查规划的落实。”

陈峣对联络员角色的定位,基本符合制度设计时对联络员角色的期待。

事实上,在过去5年的探索实践中,联络员履职的模式也逐渐清晰,并且成效明显:深入调查研究,找准片区扶贫工作的“痛点”;及时反映给组织,整合各类资源,对“痛点”进行精准用药,“靶向治疗”。

调查研究,排查片区扶贫的“痛点”

  3年前,阮成江与其科研团队第一次到玉屏调研的时候,他们的身份便是“射向靶心的药”。

  当时,时任国家民委派驻玉屏县联络员、大连民族大学教师王芳在调研中发现:作为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名的“油茶之乡”,油茶是玉屏人引以为豪的名片,也寄托着贫困乡亲们脱贫奔小康的殷切希望。“一棵结果多的油茶树,便是农家孩子上学的摇钱树。”然而,上世纪80年代以来,油茶却持续低产,老百姓望树兴叹,一筹莫展。因此,如何确保油茶的稳产、高产,成了玉屏县脱贫攻坚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她想到,在自己的“娘家”大连民大,有一只长期从事油料作物研究的科研团队,兴许可以为玉屏的乡亲们带来福音。王芳将自己调研了解到的情况,及时地汇报给了学校。

  来自片区一线的情况汇报,得到了学校党委的高度重视。校党委认真调研、周密部署,于2014年4月9日,派出阮成江带领的油茶科研团队奔赴玉屏。自此,阮成江与玉屏结缘。

  实地采样、数据分析,在上百种品种中“海选”出适合在当地大面积推广的品种;通过分子生物学研究,设计出了异交丰产林…… 3年里,阮成江每年在大连和玉屏间往返10余次,团队先后88人次深入玉屏进行科技攻关。专业的词汇可能枯燥,科研者一次次失败后的压力和工作的艰辛无需赘言。重要的是,玉屏油茶再次迎来了春天。

  “我家的老茶林,每亩地只能产油3公斤。经阮教授改造后的新茶林,一亩地最高产油50公斤。”站在茶林边,玉屏县朱家场镇鱼塘村的姚元明乐呵呵地算着账。

  “每公斤茶油能卖到80元。一户农民种植5亩以上油茶树,就能实现精准脱贫和长期脱贫。油茶树盛果期可达70到80年,一代脱贫可福及子孙几代人。”玉屏县县长杨德振表示,国家民委派驻玉屏的联络员,找准了他们在脱贫攻坚中的痛点。

  大连民大与玉屏的“油茶情缘”,是武陵山片区联络员通过调查研究促进片区扶贫开发的一个缩影。

  5年多来,国家民委派驻武陵山片区的联络员们,走进山间、地头、村寨,着眼于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的痛点,拿出了众多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中央民族大学驻湖南怀化联络员进村入户,集中撰写《五溪大地的忧思——来自雪峰山深处的乡村调查》等调研报告,相关调查数据和建议被采纳、吸收到当地的扶贫攻坚规划中;中南民族大学联络员集中力量开展调研,形成了生态补偿机制、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等方面的调研报告,得到多位省领导的批示和肯定;西南民族大学联络员深入研究片区人力资源和社会管理、民族文化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等问题,为片区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31

▲玉屏油茶基地育苗大棚。

校地合作,为区域发展“引智”

  “作为民族院校,服务于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我们一直以来的职责所在。联络员制度则让我们从松散的课题帮扶,转变为可持续的精准帮扶。”大连民大副校长段晓东如是说。

  事实上,由于联络员绝大部分是由国家民委所属6所院校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这就在武陵山片区形成了知识分子参与扶贫开发的景象,也促进了委属院校和片区各地的深度合作。

  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乡亲们的心中,中南民大的师生是尊贵的客人。

  “这包50克的茶叶,原来每包卖20元。今年,我们重新设计了茶叶的包装,在包装袋上打上了二维码,每包能卖到100元。”在鹤峰县骑龙茶厂,董事长郭国讲述着中南民大科研团队带来的这一“巨变”。

  这个“能生钱”的二维码背后,是由中南民大支持开发的“有机硒茶质量管理与追溯智能系统”。在鹤峰县的茶基地里,安装有360度旋转的摄像头,有实时传输茶园温度、湿度、光照、空气质量的物联网检测设备。掏出手机,对准茶叶包装上的二维码扫描,可以随时通过视频察看茶园及生产车间的实景,追溯单袋产品的生产田块、采摘农户和加工时间。

  过去,鹤峰的乡亲们守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生产着原生态的优质农特产品,却不知如何将其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中南民大派驻鹤峰县联络员摸清这一核心制约因素之后,建议利用信息化建设让鹤峰县有机农特产品的生产流程标准化、可视化,增加其美誉度。经向学校汇报,该校计算机科学学院专家团队深入鹤峰进行技术攻关,为当地设计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及追溯系统。

  郭国介绍,这套管理与追溯智能系统帮助当地茶叶顺利通过了有机认证,得到了消费市场的认可,为当地茶农们带来了实惠。

  “我家已经通过有机认证的3亩茶园,每亩茶园预计可收入1.5万元。过去一亩茶园能卖到5000元钱就不错了。”站在茶园里的摄像头下,骑龙茶厂有机茶生产基地的茶农——邬阳乡的土家族汉子陈国清很开心。

  基于信息化建设的“智慧农业”,让鹤峰的农户尝到了甜头。中南民大专家提出的“智慧鹤峰”建设一揽子方案,得到鹤峰县委、县政府的积极响应。如今,中南民大的多支专家队伍扎根在鹤峰,研究推进该县智慧商务、智慧旅游、智慧教育等的建设。今年1月,鹤峰县委县政府将“智慧鹤峰”列为全县“十三五”发展的战略目标。

  同时,民族院校也从派驻联络员工作中受益匪浅。派驻工作不仅为民族院校培养了一大批干部,同时也使民族院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更加符合民族地区的实际。

  “我们的计算机学院,过去总是找不到科研的突破方向和思路。这两年,他们在鹤峰找到了施展拳脚的平台,研究开展得风生水起。”中南民大副校长杜冬云说。

  如今,在武陵山片区,联络员派驻工作着力推动派出单位和地方之间建立平台,形成互动交流、合作共赢的机制,既推动地方发展,又促进学校自身建设;西北民族大学与吉首大学共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基地,实现了校际之间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术研究的合作;北方民族大学与邵阳学院签署合作共建框架协议,援建移动通讯综合实验室,共建武陵山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和湘西南民族文化研究基地……

  “5年来,我委派驻武陵山片区联络员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牢记使命、不负重托,立足岗位、转变角色,着力推动片区规划落地生效,在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工作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国家民委人事司副司长张湘冀如是说。

骑龙茶业官方网站 骑龙茶业微信公众号 骑龙茶业微信小店 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系统 农产品质量追述平台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